400-123-4567

产业概况 分类
ope体育科学的种植技术精选(九篇)

  摘 要:我国做为拥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农业大国,玉米不但是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利用科技种植,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更能优化品种,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对于玉米的产能的需求。

  玉米作为农产品中主要农作物,它的用途非常广泛,无论是作为粮食加工,食品应用还是经济价值都在市场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玉米种植技术将多种农作物种植方法植入到玉米种植技术中,利用农药包衣技术,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市场调查数据显示,随着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更新,有效的优化了玉米品种的更新和产量的提升。与此同时,良种补贴惠民政策的出台,也更大的促进了农民在种植玉米领域的积极性,推动了玉米种植的产业化,也推动了玉米加工的产业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种植的融入,高产量种植技术是经过科技人员不断研究探索,及试验创造出的科技成果。为了达到市场上对玉米的需求,就要在玉米的种植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现代的科技种植技术就是在传统的栽培技术上加以创新和研发演变而来的。中国的科技种植技术发展要比国外的时间短,这就可以在分析我国的土壤环境,气候温差,水利灌溉的同时,借鉴国外的种植技术及经验来研发自己的玉米种植技术。国外的先进机械化种植,正是要进行改革吸收的新技术。

  以往传统的人工作业,不但浪费劳动力,而且对于缺少劳动力的家庭也是一种负担,会因人力不足而错过最佳的播种时间,造成产量损失 。现代科技种植技术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即省时又省力。机械作业远比人工作业在播种的准确率上高出很多,也解决了农村因劳动力不足矛盾。玉米科学种植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玉米存活率,也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想要达到玉米产量上的提高,不但要有先进的种植技术,还要有好的籽种。玉米籽种的不断更新,得益处我国一直在玉米品种上不断的试验研发,良种优化也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我国地大物博,南北温差也有区别,所以在籽种研发上就必须结合当地的土壤环境,气候因素,水利等多种条件来因地制宜地进行籽种优化,以确保玉米在不同的地域环境里正常的生长收割。据调查显示,根据地域不同所研发的玉米品种在产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这是因为针对各地的土壤成分结构的不同,开发出了适合在其环境下生长的玉米新品种,科学的选择适合本地区高产,抗病能力强的杂交品种也都得到了很好的种植效果。生长环境不同,就要选择适合当地所有条件的种子来进行种植,要敢于尝试,更要敢于走在科技的前沿,只有这样,科技种植才展示它线 技术管理

  种子与人一样需要呼吸,如果土地没有湿度,没有了较好的通气性,种子的营养也跟不上去,要种子保持良好的生长过程,就需要有深松蓬软的土壤,为玉米后期扎根吸收土地营养做准备。在这一点上,秸秆还田是一项不错的技术选择,即蓬松了土地,又有了有机肥料,还解决了到处烧荒的混乱局面。在后期的管理中,水与肥是2个主要因素,如果在有机肥料充足的情况下,加入少量的化肥,科学配比,这样对玉米后期的生长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在种子播种前,一定要埋入足够的底肥,而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就要控制好氮肥的摄用量,避免盲目的施肥,引起玉米徒长过速。另外玉米抽穗与灌浆期尤为重要,这阶段一定要做好灌溉工作,以免水分流失造成玉米产量的下降,充足的水分是玉米高产的必要条件。

  想要快速的让农民走出传统种植模式,就要加强对科技种植技术的宣传与普及。大多数农民对于科技种植技术还处在盲从期,没有真正了解科技种植实际意义,要尽快的让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加深对科技种植的了解程度和信赖,才不会阻碍我国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要培养更多的科技型农业技术人员,让他们走到田间地头,与农户相互沟通,宣骺萍贾种步给他们带来的高产收益及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让玉米种植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随着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玉米种植技术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应用科技种植技术上的同时,管理技术也取得收获。玉米产量上的连年增收,说明我国在玉米种植技术上正在不断的进步提高。

  杂交水稻在配套建设之后,现在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应用,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十分显著成果,水稻育秧作为水稻种植伟大成果,现阶段已经发展了1800a的时间。我国水稻育秧技术主要由4种,分别为旱育秧、两段育秧、薄膜湿润育秧与工厂化育秧。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3种育秧方法逐渐被旱育秧所替代。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选择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作为主要推广对象,农民需要具有容易接受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应知识水平,通过少数农民带动多数农民的方式,逐渐让全部农民都能接受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先构建示范村,对村民进行统一农业科技培训,对技术资料进行广泛普及,在部门农户田地时间进行示范种植,这样农民能够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实际重视效果进行了解,了解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每个种植环节。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之后发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水稻旱育在秋季情况下抗病性能及耐寒性能较好,能够有效缩短水稻种植时间,水稻秧苗素质良好,整体结构良好,产量大幅度提高。正常情况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产量与传统湿润育秧栽培技术相比较产量大约提高15%左右,经济效益增长150元/667m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推广技术人员。推广技术人员对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地点及对象具有选择权,如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方案制定不够合理,整个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都将受到影响,推广工作也就相当于白做。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技巧十分了解,才能够保证在进行试验示范之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于操作人员要求较低,老人、小孩都能够直接操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农村地区青壮年很多都选择外出务工,这样就造成农村地区内主要留守人员为老人与小孩。该类人群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低,造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即便在这些地区内推广之后,操作也不规范,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即便应用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取得的增产效果也不显著。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ope体育,由于受到投入成本有限,造成农民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栽培面积较小,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人员指导工作难度较高。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以完善水稻旱育秧作为核心,通过科学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在这种情况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对水稻栽培种植每个环节十分了解,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效果总结。必要情况下,还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有效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

  科研培训并不仅仅是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有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到水稻种植现场进行指导。推广人员还应该积极鼓励农民进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示范田,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每一个时期所能够出现的情况进行讲解,亲手进行示范。

  伴S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种植产量显著提高,农村收入增加,正式由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不同耕地的具体情况,挑选出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要分析耕地土壤的实际情况。土壤是否肥沃关系到玉米的生长周期,而生长周期的长短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玉米品种的稳定性,周期长的玉米品种稳定性就高,并能够有效的保证玉米质量。在挑选玉米品种时也要考虑到土壤湿度、坡度以及酸碱度等,这些都对玉米产量和质量有重要影响;运用专业的技术分析手段,掌握发生病虫害之前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

  玉米要想提高产量和质量,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要选择优良的土地种植玉米。同时,为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在种植前ope体育要对土地进行精细的平整,从而使土质疏松,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厚度更加适宜等。此外,为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和重茬而引起玉米减产,必须要对耕地的倒茬做合理的规划,并对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以及面积进行科学的分配,进而更加有效的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进。

  在玉米N植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主要是进行筛选、去霉以及除杂等,使发芽率得以提高,并将挑选出的种子晾晒后用种衣剂包衣,经过处理的种子发芽早并且出芽率高、吸水快;合理密植。结合实际的种植条件确定种植密度,从而在一定耕地面积上有效的提高玉米产量;要定期科学施肥。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主要是依靠肥料提供的,因此必须要以穗肥为主,粒肥为辅、氮肥为主、磷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同时为了满足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还可以分层追施叶面肥、花粒肥等。在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要注意及时进行灌溉,以免发生干旱、植株死亡等现象;在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认真做好追肥灌水、除草、防治害虫等,确保玉米能够健康的生长发育。

  当前,大部分的农民还是依靠传统种植经验来种植玉米,缺乏对科学种植技术的了解,对于很多先进技术知之甚少,不仅制约了玉米种植的发展,还使收入受到影响。因此,各级农业相关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应该加大力度宣传科学种植技术,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让参加培训的农民把所学的知识传递给邻里乡亲,继而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因此,加强宣传和普及科学种植技术,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广新型玉米种植技术。

  加强推广玉米种植技术的力度,既可以使农民经济收入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国家的粮食仓储量得到保证,从而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加大对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的政策扶持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大量投入资金,支持开发相关的科研项目,培训专业的农技人员到农村给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等。因此,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对我国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都至关重要,所以国家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扶持,让农民能够获益更多。

  通过在各村镇设立专门的试验田,来进一步推广玉米种植技术,让一小部分农民对先进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有所掌握和认识,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实现单位面积耕地上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让农民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真实的成果,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先进玉米种植技术中。只有充分的发挥种植试验田农户的带头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体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并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设立专门的试验田是玉米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非常可行性的推广途径。

  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不仅能够使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极大的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还能够进一步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研发及改革创新,切实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其生活质量得到充分的提高,体现其所具有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地改进完善以及推广,让农民充分掌握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让农民科学合理的运用玉米种植技术,实现玉米的增产增收,进而改善生活水平,并使社会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进及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王倩倩,蔺乐乐.试论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的方法和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5,(14).

  [2] 张素平.浅谈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的途径和作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6,(09).

  [3] 任立杰.对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的分析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6,(24).

  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产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各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园林是一门跨众多学科的专业,包括以植物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科学、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技术类学科、以规划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类学科。正因为园林类专业涵盖的范围广泛,开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也众多,大致可以分为4类:农林院校、工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综合院校,各院校因性质不同、办学背景和学科基础的不同,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高职工科院校开设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更偏重园林工程施工和园林建筑等相关内容,其专业核心能力是园林施工技术与管理。作为高职园林类专业三类核心课程之一的园林植物类课程的设置,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及其应用的知识结构要求,又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和资源,因此要对植物类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一定的课时范围内合理安排园林植物类课程、园林工程类课程、园林设计类课程这三大类核心课程。

  (1)植物类课程体系不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高职园林专业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体系应包括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分类学基础,观赏植物识别,园林植物生产繁育技术,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园林植绿地养护管理技术,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应用等。对于高职工科类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在植物学科基础薄弱、课时数有限、师资力量有限、实训条件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下,要想开设体系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不切实际,因此很多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一部分课程,使得植物类课程体系不够完整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2)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4)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以2008级教学计划为例,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

  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具体课程设置。

  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 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ope体育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实践证明,通过对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可使得工科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教学方法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 包 志,邵 锋.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58~60.

  [2] 汪诗德.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文汇,2011(2):166~167.

  [3] 费 芳,李永红.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职教论坛,2009(9):39~41.

  嫩江县是农业大县,也是产粮大县,目前已经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但现代农业发展尚属起步阶段,面临粮食单产和总产有待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于先进,种植结构还有待于优化等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全面加快我县种植业发展,我认为应该以提高种植业的综合生产水平为核心,以节本、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到位率为切入点,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稳增产。具体包括:

  大豆一直是我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平原乡镇90%以上地块连续多年种植大豆,养分失衡,病、虫、草害加重,大豆生产成本加大,单产不高不稳,收购价格低,所以缩减大豆种植面积。结合县内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和市场供给调整结构。县内有龙头企业有南华糖业、北药、嵩天薯业、面粉加工等企业,可积极扩大甜菜、马铃薯、小麦的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还可以着眼玉米及玉米产业的发展,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况且,种植甜菜、玉米的经济效益是种植大豆的2~3倍,甚至更多。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利用订单,发展白瓜籽、亚麻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

  我县近几年来组建了很多农业机械合作社,但这些农机合作社动力较强,整地机械较为健全,但适应马铃薯、甜菜、玉米作物的播种机械和起收机械能力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作物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甜菜等都是费工较多的作物,靠人工管理,成本较高,农民不愿意大面积种植。所以今后机械发展重点应放在装备适应玉米、马铃薯、甜菜水稻等作物播种、起收的农业机械上,确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完善乡镇站推广体系建设,刚刚召开的十四大五次会议国家进一步强化推广体系建设,并加入资金、政策投入。我们要借此时机建设和完善1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

  3.2.1加强县、乡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县级农业科技园为核心,每个乡镇建设1个农业科技园,面积100亩以上,重点围绕本乡镇农业生产特点,搞好主栽作物大区对比和科技展示,组装新技术,展示主栽作物增产潜力。

  3.2.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示范带是农业科技展示的前沿阵地,要从方案设计、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其中每个作物要打造3~4个重点展示区。

  3.2.3落实好十二项增产技术措施。技术的到位率和标准化率要继续提高,防止技术应用和操作中的跑偏现象,以及偷工减料。如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优质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甜菜纸筒育苗

  移栽技术、中草药种植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伏秋翻深松整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特色大豆种植技术、水稻品种示范推广技术等。

  3.2.4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根据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搞好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开发研究,重点是水稻、玉米的开发和研究。

  3.2.5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首先在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形式上打破常规,集中培训,分散教学等形式相结合,走村入户办乡班,村班、屯班,大班、小班、灵活开展,扫除死角。培训与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训与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相结合;培训与全年跟踪服务相结合;培训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相结合,让农民听的懂、看的到、学的会、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其次是加强技术资料发放。和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功能,提高农技咨询热线电话的服务质量,及时快捷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采取鼓励政策,政府适当政策支持,引扶持有投入能力的个人、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以及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种植面积,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有利于实现农业技术的高度集成和推广。同时进行同一作物大面积种植,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服务业、畜牧业等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5.1科学施肥,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化验的养分含量,配方施肥。提倡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做不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农户,也要根据种植作物的种类和需肥特点,做到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搭配施用,提高化肥利用率。

  大豆一直是我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平原乡镇90%以上地块连续多年种植大豆,养分失衡,病、虫、草害加重,大豆生产成本加大,单产不高不稳,收购价格低,所以缩减大豆种植面积。结合县内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和市场供给调整结构。县内有龙头企业有南华糖业、北药、嵩天薯业、面粉加工等企业,可积极扩大甜菜、马铃薯、小麦的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还可以着眼玉米及玉米产业的发展,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况且,种植甜菜、玉米的经济效益是种植大豆的2~3倍,甚至更多ope体育。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利用订单,发展白瓜籽、亚麻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

  我县近几年来组建了很多农业机械合作社,但这些农机合作社动力较强,整地机械较为健全,但适应马铃薯、甜菜、玉米作物的播种机械和起收机械能力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作物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甜菜等都是费工较多的作物,靠人工管理,成本较高,农民不愿意大面积种植。所以今后机械发展重点应放在装备适应玉米、马铃薯、甜菜水稻等作物播种、起收的农业机械上,确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完善乡镇站推广体系建设,刚刚召开的十四大五次会议国家进一步强化推广体系建设,并加入资金、政策投入。我们要借此时机建设和完善1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

  3.2.1加强县、乡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县级农业科技园为核心,每个乡镇建设1个农业科技园,面积100亩以上,重点围绕本乡镇农业生产特点,搞好主栽作物大区对比和科技展示,组装新技术,展示主栽作物增产潜力。

  3.2.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示范带是农业科技展示的前沿阵地,要从方案设计、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其中每个作物要打造3~4个重点展示区。

  3.2.3落实好十二项增产技术措施。技术的到位率和标准化率要继续提高,防止技术应用和操作中的跑偏现象,以及偷工减料。如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优质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中草药种植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伏秋翻深松整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ope体育、特色大豆种植技术、水稻品种示范推广技术等。

  3.2.4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根据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搞好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开发研究,重点是水稻、玉米的开发和研究。

  3.2.5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首先在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形式上打破常规,集中培训,分散教学等形式相结合,走村入户办乡班,村班、屯班,大班、小班、灵活开展,扫除死角。培训与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训与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相结合;培训与全年跟踪服务相结合;培训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相结合,让农民听的懂、看的到、学的会、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其次是加强技术资料发放。和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功能,提高农技咨询热线电话的服务质量,及时快捷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采取鼓励政策,政府适当政策支持,引导扶持有投入能力的个人、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以及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种植面积,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有利于实现农业技术的高度集成和推广。同时进行同一作物大面积种植,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服务业、畜牧业等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种植中,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各因素对植物的生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学习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科学的技术以及欧美发达管理思想的替代农业,是每一个农业种植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不单单是施放有毒肥料才能使农作物生长迅速。中国的农业要实施全过程监控,使食品能够洁净生产,让百姓吃得放心。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中国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种植知识、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现代科学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中国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要做好节水改造项目、灌区续建项目等处的建设,建成高产稳定农田。以农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作物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要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肥料,植物营养因素的施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种植物抵御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植物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植物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3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题编号:B-b/2015/03/064);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重点研究课题(JYZD201307)。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B质量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技能,使学生胜任行业现有工作岗位需要并为以后的再教育再发展创造条件。高职课程标准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做了规定,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描述[1];高职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课程标准设置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和核心课程园林植物学课程标准建设为依据,阐述了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重要性。

  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向城乡园林绿化部、各类园林植物生产企业。而这些部门的各岗位工作内容均与园林植物学课程密切相关。园林绿化部门的各岗位及技术人员要实现植物配置时做到适地适树,提高苗木定植生活率,必须要熟练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并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并在园林设计中熟练运用当地常用植物材料;而各类园林植物生产企业的各类岗位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知识,园林植物生长与土壤、气候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植物特性和当地条件,制定合理的土肥水等栽培管理制度,加速园林植物的繁殖[2]。因此,掌握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能进行园林植物生产和应用就成为所有从事园林行业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园林技术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种植,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标准建设。园林植物学课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植物的基本构造,掌握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植物的繁殖习性。本课程服务于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规范该课程的教学及园林技术专业的植物识别和园林植物生产与应用等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的《园林植物》课程教学标准是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了本门课程标准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和评价建议,对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做了规定(图1),由学习领域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情境的划分和描述,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建议四部分构成。

  课程定位:《园林植物》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园林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导课程主要是《土壤肥料》,后续课程有《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及《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3],本课程通过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对植物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植物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和分类特点,培养学生掌握本课程范围内的常见植物科的识别要点,为后续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植物学理论课学习使学生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水平理解植物体的结构特征,掌握各器官的发育过程;了解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基本特征及生殖规律;了解种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掌握种子植物,特别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植物代表科属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植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植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植物学实验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学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以验证课堂理论、掌握操作技能为宗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以植物学为基础的实际工作的能力。

  《植物学》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本专业第一学期开设,60学时,从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

  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外出时能够细致观察植物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植物识别。 能够准确描述植物各个器官特征和内部构造。

  具备进行植物根、茎和叶的解剖能力,了解根、茎、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守时、诚信、规范、责任等方面的意识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植物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园林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岗位任务来选取。确定课程内容之前教研室任课教师需要和行业专家一起分析该课程所在的行业对应的行业岗位群以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以及后续课程对本课程学习的要求。考虑到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根据需要课程内容分了7个教学模块60个课时:细胞和组织识别、种子和幼苗、植物的I养器官、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的分类和进化、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每个模块中都提出了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技能要求及学时,(见表2)。

  (8学时) 1-1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 细胞基本结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观察 4

  1-3 植物组织结构 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等各种组织细胞特征观察 2

  种子和幼苗(2学时) 种子的结构和幼苗类型 双子叶有胚乳(无胚乳)和单子叶有胚乳(无胚乳)种子结构以及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幼苗类型 2

  1-1 根的生长和发育 根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 4

  1-2茎的生长和发育 茎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 6

  1-3叶的生长和发育 叶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 4

  1-1 花的发生与组成 花芽的分化、花的组成、花的结构特点、花程式和花图式及花序 4

  1-2花药和花粉粒的发育与构造 花药和花粉粒的发育过程及基本结构、花药的寿命 2

  1-4 开花、传粉与受精 各种植物开花、传粉习性以及受精作用的选择性 2

  1-5 种子与果实 种子的发育以及各部分的来源、果实的形成、类型以及果实与种子的传播 4

  1-2植物界基本类群 通过调差走访泰州及周边地区的花鸟市场,对常见蕨类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将进行观察。 4

  采用启发式教学、自学指导法教学、角色转换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思考,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针对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室内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做好课堂设计,以问题、任务、项目等驱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主体。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有力保障,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今后学生岗位发展要求[4],本课程主要采用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互动,边学边做,教师在实训现场指导学生操作实习,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具体要求,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结果考核(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过程评价以学习态度、操作ope体育能力、方法运用、合作精神为考核要素,以学习阶段、学习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考核。

  [1] 王宝军.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9(2):55-58.

  [2] 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9(04):78-79.

  [3] 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9):110-111.

  [12] 龚维,张荣京,谢建光,郝刚.以兴趣培养为核心的植物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3(42):21-22.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